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年产1200吨对硝基苯乙醚的工艺设计+图纸(5)
1.2 物理化学性质
名称:对硝基苯乙醚
英文
名称: 4-nitro phenetole
中文别名:别 名: 对硝基苯乙醚,4-硝基苯乙醚, 1-乙氧基-4-硝基苯,对硝基乙氧基苯, 对乙氧基硝基苯
分子式:C8H9NO3;NO2C6H4OCH2CH3
外观性状:淡黄色柱状结晶
分子量:167.16
沸点(常压):283℃
熔点:57~59℃
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醇,易溶于热醇、醚
密度:相对密度(水=1)1.18危险标记: 14(有毒品)
主要用途:体用作药物和染料的中间体,在医药上用于合成非那西丁等。1.2 产品质量规格
1.3 产品规格
产品PNA的收率> 95%(按照对硝基氯苯计算),经气相色谱分析,产品纯度>99%,对硝基氯苯工业品> 99%,甲醇(AR)氢氧化钠(AR)1.3 产品的生产制度
工业化生产日产量:4000kg
平均工作日:300天
工业化年产量:1200吨
1.4包装和储藏
1.4.1储存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密封。应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
材料
收容泄漏物。
1.4.2包装 包装采用小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贮存于阴凉、通风仓库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容器密封。搬运时轻装轻卸。
2 设计依据以及工艺路线
2.1 产品的生产和应用
对硝基苯乙醚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作药物和染料的中间体,在医药上用于合成非那西丁等。其工业上是用对硝基氯苯与乙醇在氢氧化钠参与下醚化制得。对硝基苯乙醚的合成方法大体分为两种。第一,传统的对硝基苯乙醚的生产方法是以对硝基氯苯为原料 ,与乙醇、氢氧化钠在二氧化锰催化剂存在下 ,于 80~ 81℃加压条件下进行乙氧基化反应 ,反应液用盐酸中和、过滤 ,滤液经常压蒸馏回收乙醇 ,用热水洗涤除去对硝基酚钠 ,油层进行减压精馏,取214-218℃(2.66-5.32kpa)馏分即得对硝基苯乙醚粗品 ,再减压蒸馏得精品。此方法反应周期长、操作复杂 ,需耗用大量的乙醇。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精馏塔提纯,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并且生产周期长,操作环境温度过高,而且还会污染环境,本品具有毒性。第二,相转移催化法合成对硝基苯乙醚。相转移催化在对硝基苯乙醚合成上的应用 ,使对硝基苯乙醚的生产工艺大为简化 ,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国内的生产工艺是以对硝基氯苯为原料,在乙醇钠的作用下生成对硝基苯乙醚,合成路线分离、提纯过程繁索,能耗高。本设计在不降低收率的情况下,对原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更易于工业化生产。原工艺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精馏塔提纯,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并且生产周期长,操作环境温度过高。本设计采用了以TEBAC为相转移催化剂催化合成对硝基苯乙醚。与原工艺相比不使用精馏塔,减少了分离步骤,节约了能源,改善了操作环境,降低了生产成本。
2.2 设计依据以及原则
对硝基苯乙醚主要用作药物和染料的中间体,在医药上用于合成非那西丁,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工业上以对硝基氯苯为原料,在乙醇钠的作用下生成对硝基苯乙醚,合成路线分离、提纯过程繁索,能耗高,而相转移催化法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也不需要昂贵的原材料,并且反应条件温和,操作比较简单,副反应少,近年来相转移催化法制的醚类化合物已有一部分文献可以查询。醚类化合物的相转移催化法,多以季铵盐,季磷盐,冠醚等以及线状聚氧乙烯化合物。其中季铵盐乳化作用明显,给产品的分离,提纯带来一定困难。冠醚类价格昂贵,具有毒性不适合用于生产。因此催化剂的选择成为近年科学家研究的重点。
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
磁性材料固定化腈水解酶的研究
下一篇: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疗保险问题研究
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沙盘游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
高强度面孔与身体表情对...
对失独家庭开展心理援助的策略研究
催眠对经历重大生活事件...
高强度真实情绪刺激对注意的影响
亚精胺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记忆的影响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