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基于Matlab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驱动控制系统设计(3)
今年6月1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展改革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到,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从《通知》中,很多人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只有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才可享受最高5万元的补贴。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在销的一汽丰田普锐斯、东风本田思域混合动力版、上海通用别克君越混合动力版等都不在此列。根据调查,满足《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
管理
暂行办法》的要求,包含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只有比亚迪F3DM低碳版。比亚迪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HEV都是起始和低速的时候需要用电,其中的一部分能量会在制动时有所回收,HEV主要依靠发动机驱动,但也不能离开燃油能源,不过PHEV的最大电池容量比较大,所以也可以作为纯电动车来使用。”[2]
PHEV不仅仅是电动汽车新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以后智能电网的组成部分。PHEV作为最新一代混合动力汽车,具有众多优点,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石油资源消耗以及提高用电经济效益等,所以在公路交通和电力行业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Energy Policy Committee将至少含有3个特点的混合动力汽车称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第一,汽车的电池组容量不小于4kW•h;第二,可以利用外接电源为汽车电池组充电;第三,纯电动驱动模式的运行里程不小于10英里。所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介于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汽车之间的一种过渡性产品。
和混合动力汽车一样,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力有2个来源:电机和内燃机,它们可以单独或者一起为车辆提供动力,相比之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组容量比混合动力汽车的更大,可以更多地依赖电池来驱动汽车,因此它的燃油经济性更高,CO2和NOX排放更少,并且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组充电。同时,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一般都带有制动能量回收装置,使制动能转换成电能储存在电池中,从而进一步降低油耗。与混合动力汽车相比,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还有另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作为一种储能装置向电网提供电能,称为Vehicle to Grid。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够很方便地从电网中获取能量,同时又可以作为储能装置向电网提供电能,从电网的角度来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既能以负载的形式也能以分布式电源的形式接入电网,由于这种并网的“双向性”,当其接入电网时必然无可否认给电网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也引起了电力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世界电力的总需求量将会是现在电力消耗量的两倍。如果运用合理的科技手段,把电能储存在插电式汽车中,当电网处于高峰时,这些电还能传回电网辅助调峰。这种“从车辆到电网”的设置能为用电设施提供额外的电能,在电站不需要用燃烧更多煤炭的就可以满足用电高峰时的电力需求。当上百万辆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同时工作时,就能有效地储存和循环电能,加强电网的调配效率,而且还能防止大规模的停电。
但是电网发生故障时无法避免的,但对于接有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电网发生故障时,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给电网带来怎样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
1.2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背景
PHEV单独依靠电池就能行驶较长距离,也可以像一般的HEV一样工作[3]。比如,一辆完全依靠电池行驶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以行驶60千米,超过60千米后则可转为混合动力模式。到了目的地,再插入外接电源即可对电池进行充电。
共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篇:
LM324医用真空表测量电路设计
下一篇:
PLC控制柔性制造仿真运行系统设计
热环境对磁记忆信号的影响ANSYS有限元分析
连续-离散型状态观测器设...
基于Kinect手势识别的遥操...
冷库GPRS的无线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基于51单片机自动门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STC89C52单片机盲人用时钟的设计+电路图+程序
PLC物料自动分拣系统的设计+源程序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