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家用防火避难舱设计(21)
根据各类密闭环境分析及查阅相关资料得,人体的耗氧量[16]为0.5L/人,人体呼吸量为,成人呼吸频率为16~20 次/ 分钟。设定人数为3人,计算出人体每分钟呼吸量。则在紧急情况下采用外压风供气速率应不小于每人10 L/min,则3位避难者避难3小时所需的氧气量[17]
8L压缩氧气瓶,内部压力为13.5-15mp(取15mp计算),储存氧量(按0.1mp)=8L×150=1200升。3人3小时耗氧量约为5400升,设置5瓶液压氧气瓶,剩余600升可用于文持舱内正压。
② 氧再生剂:(氯酸钠氧烛共同作用)
氯酸钠氧烛放氧量约6L/分,可供100人呼吸1小时,燃烧时间由于无法控制,所以选用氯酸钠氧烛2根。
(2)有毒有害气体检测系统
舱内气体含量成分最大的是氮气,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百分比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杂质和气体0.03%。舱内设有集便器,尿素会水解产生氨气,其反应方程式为:CO(NH2)2 + H2O = CO2↑ + 2NH3↑。人体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避难人员在密闭舱体中呆的时间越长,有害气体的成分就会越多,人体所需的氧含量便会越少。据此,我们便需要设置有害气体的吸收装置。较为常见的用于现场检测气体传感器类型包括:电化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催化燃烧传感器、光离子化检测器、固态传感器,半导体传感器等。
① 舱内所需气体数值指标及允许有毒有害气体的最大值
表3.3 舱内各环境参数指标范围
环境
参数 氧气 二氧
化碳 一氧
化碳 甲烷 硫化氢 氨气
指标 18.5%~23% <1.0% ≤24×10-4% ≤1.0% ≤6×10-4% ≤6×10-4%
环境
参数 温度 湿度
指标 30±2℃ ≤85%
② 有害气体的毒害性
烟气中含有各种有毒气体,而且这些气体的含量有的已大大超过了人们正常生理允许的最低浓度,从而造成了人员中毒死亡。
第一,CO是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有毒组分。CO和血液中50%以上的血红蛋白结合时,便能造成脑和中枢神经严重缺氧,
第二,CO2浓度过高会导致人员窒息。
第三,甲烷本身对健康没有什么危害,是非致癌物,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因此,任何机构都没有对其作出暴露浓度的限制。但是对于高浓度的甲烷,由于它会取代空中的氧,而造成缺氧环境,从而危害人体的健康。空气中如果含有90%的甲烷,会致使呼吸停止;80%会引起头痛;25%~30%的浓度,会出现窒息的前症状;如是液化气体,要防止气体溅于皮肤上,而引起冻伤。
第四,H2S是强烈的神经毒素,从呼吸道侵入对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会引发呼吸系统受损和心肌损害。
第五,高浓度的氨气,主要是诱发呼吸道和眼部疾病。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会出现流泪、咽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头晕、呕吐、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若吸入的氨气过多,导致血液中氨浓度过高,就会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的停搏和呼吸停止,危及生命。
第吹冰,由于避难人员长期处于密闭环境的避难舱,时间越长,舱中含氧量往往底于人们生理正常所需要的数值,当空气中含氧量降低到15%时,人的肌肉活动能力下降;降到10-14%时,人就四肢无力,智力混乱,辨不清方向;降到6-10%时,人就会晕倒。所以对处在着火房间内的人们来说,氧的短时致死浓度为6%。而实际的着火房间中氧的最低浓度可达到3%左右,可见在发生火灾时人们要是不及时逃离火场是很危险的。
共29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上一篇:
上海某大厦空调工程设计+CAD图纸
下一篇:
公寓楼冷却塔噪声治理研究+文献综述
浅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若干问题【2252字】
洧關高层建筑防火的思考【3000字】
新科技新技术新材料茬高...
探讨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
大空间建筑的防火分区设...
南通欢喜多家用纺织品公...
房地产建筑商业楼总平面防火设计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