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建筑行业事故分析及风险管理研究(3)
(5) 针对各种典型事故类型的发生原因提出了相关的安全对策。
2 事故统计与分析理论研究
2.1 事故分类方法
事故作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那些可能带来人员伤亡、物质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为了对事故进行科学的研究,探索事故的发生规律和预防措施,需要对事故进行分类,事故按不同分类方法有不同的分类[4]。
(1)按事故中人的伤亡情况分类
1) 按照人员遭受伤害的严重程度,把伤害划分为四类:
暂时性失能伤害,受伤害者或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
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受伤害者或中毒者的肢体或某些器官功能不可逆丧失的伤害
永久性全失能伤害,使受伤害者完全残废的伤害
死亡
2)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把受伤害者的伤害分成三类。
轻伤,损失工作日低于105天的失能伤害。
重伤,损失工作日等于或大于105天的失能伤害。
死亡,发生事故后当即死亡,包括急性中毒死亡,或受伤后在30天内死亡的事故。死亡损失工作日为6000天。
(2)按事故类别分类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发生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事故类别分为20类,分别是: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爆破、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压力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
(3)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
为了研究事故发生原因,便于对伤亡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和调查处理,《生产安全事故
报告
和调查处理条例》(2007)将事故按严重程度分为四类。
① 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② 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③ 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④ 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按是否由事故的原因引起的事故分类
一次事故:一次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事故。
二次事故:二次事故是指在事故发生后,由于事故本身产生其他危害或事故导致其他事故的发生,引起事故范围进一步扩大的事故。二次事故往往比一次事故的危害更大,形成时间短,难以控制。
2.2 事故统计方法
2.2.1描述统计
事故统计图主要有柱状图、排列图、事故趋势图还有扇形图、玫瑰图等
柱状图:以柱状图形来表示各统计指标的数值大小。
排列图:在进行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时,有事需要把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直观地表达出来。这时可以利用排列图来实现。绘制排列图时,把统计指标数值最大的因素排列在柱状图的最左端,然后按统计指标数值的大小依次向右排列,并以折线表示累计值。
事故发生趋势图:这是一种折线图,它用不间断的折线来表示各统计指标的数值大小和变化,适合于表现事故发生与时间的关系。它按照时间顺序对比不同时期的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展示伤亡事故发生趋势和评价某一时期内企业的安全状况。
此外,还有扇形图,即用一个圆形中各个扇形面积的大小不同来代表各种事故因素、事故类别、统计指标的所占比例;玫瑰图,即利用圆的角度表示事故发生的时序,用径向尺寸表示事故发生的频数;分布图,即把曾经发生事故的地点用符号在厂区、车间的平面图上表示出来。不同的事故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表示,符号的大小来表示事故的严重程度。
共21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上一篇:
中学五层教学楼建筑与结构设计+CAD图纸
下一篇:
污水处理厂环境影响评价(数学模型、类比调查)
新能源技术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安徽省涡阳县污水处理厂建筑与施工报告
上海市杨浦区C4-1地块养老院建筑设计
论营改增對建筑企业會计...
论建筑施工企业會计核算...
论建筑施工企业會计信息...
论建筑业营改增后對會计...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