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事业单位基本介绍
    事业单位是我国独有的、在计划经济时代管理体制下形成的、以公益性和服务性为目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它所使用和拥有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它的存续不以营利为目的;它的工作成果与价值一般不表现为物质或货币形态。事业单位大体上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指由国家预算对单位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额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通常包括一些收入较少或者没有收入的机构,例如科研机构、勘探设计机构、大专院校等,差额事业单位——指需要财政补助的事业单位,这类机构通常具有一定的收入能力,但其收入往往不能完全文持其正常经费开支,需要各级财政根据具体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补贴,包括体育场馆、文化艺术场馆、卫生医疗机构、公园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指直属或挂靠于某些政府部门,根据政策规定收取相关主管部门的某些行政性收费,并留成部分收费收入以文持自身的日常运营的事业单位,包括咨询中心、出版社、博物馆等,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指单位人员参照公务员标准管理,主要包括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对政策和经济管理工作有明确辅助作用,或明显有社会公益属性的事业单位,包括路政管理机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等四类。根据事业单位的定义与功能,主要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性
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资源配置并不能实现对所有服务进行有效供给。这些服务既包括公众教育、医疗方面的需求,又有民众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还包括涉及经济社会进步的科学研究需求。既然市场无法通过自身的资源配置来实现对这些服务有效供给,那么作为政府就有义务通过组建相关的事业单位来提供这部分具有显著公益性的服务。

2、非盈利性
从它的公益属性可以看出,政府组建事业单位的初衷只是为了提供某些无法完全由市场提供的公共服务,追求的价值也只是让社会大众能享受到各方面、充足的公共服务,创造的是社会效益而非经济利益,这就决定了事业单位的非盈利性。

3、由财政提供运营经费
由于其非营利性,大多数事业单位只能从业务中取得少量收入,不足以文持自身的日常开支,这就决定了事业单位的运营费用需要各级财政来提供,以保证其正常运行。

(二)内部控制的原理
根据我国五部委于2008年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2010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内部控制的结构框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构成。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指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1) 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又称法人治理结构,一般是由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髙层管理人员等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它们之间构成一种制衡关系。企业在设计治理结构是应主要考虑: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如何调整企业股东与高管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苏南地区农村养老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下一篇:非营利组织企业化转型的动因机制研究

自媒体传播中的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

企业ERP财务管理系统实施问题研究

镇江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问题研究

食品行业供应链系统实施问题研究

基于目视管理的西贝餐饮...

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物流管...

营销创新中的伦理问题分析以淘宝网为例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