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自媒体的研究
在自媒体研究方面,中外学者的基本论点主要分为赞扬与批判两类。第一类赞扬观点认为自媒体带来了信息传播的自由化、全民化与多元化,目前看来是人类传播媒介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以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了信息贫瘠或信息霸权社会中的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储量和传播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信息传播效率较以往传统媒体的传播有了极大的提高,草根获得了向世界发言的权利,高度垄断的话语权开始向大众回归,这是网络所带来的话语快乐。[2][ ]另一方面,批判者认为,自媒体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随意进入流通领域,导致媒体的公信力不断下降,网络谣言现象不时发生。由于自媒体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现代人对信息的追求越来越肤浅化、庸俗化。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用户可以利用自媒体虚拟化、自主传播、无序性及门槛低等特点,任意发布消息,甚至造谣诽谤,危害社会。在这一环境下,人们应当严格自律,遵循真实原则,承担媒体责任,守住道德和法律底线。[3]
1.2.2 国内外关于传统媒体的研究
对于传统媒体的发展,学者们的基本观点也同样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坚持传统媒体终将消亡,另一类认为传统媒体在自媒体环境下将完成转型。支持第一类观点的业内外人士认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必将消亡在自媒体的强势冲击之下。美国菲利普·迈尔教授曾预言报纸将消亡在2044年10月,在消费电子2.0时代,电视台也被预言说必将消失,人们必须勇于面对这一即将发生的现实。但就目前形势看来,传统媒体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亡的,融合论的观点更符合当代传媒的发展趋势,在认可自媒体发展潜力的同时,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媒介融合获得持续生机。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需要从战略角度进行思考,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价值核心,在自媒体环境下逐步建设起符合现代化标准的企业制度。[4]
1.3研究方法与理论
1.3.1 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即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实质是分析传播内容所含的信息量及其变化,由表征意义层层推理至准确意义。
(2)对比分析法。分别对比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各自的优劣势,对比两者在传播不同环节方面的不同。
1.3.2 研究理论
(1)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部落化--非部落化--重归部落化”理论;
(2)“把关人”理论:传播者在自己的立场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一过程就是“把关”行为,执行这类“把关”行为的人或者集体就是把关人。
(3)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自我主张或发表言论,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权利,规定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4)议程设置功能:a.大众传媒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提供给人们一个关于重要事件的“议程表”,来有效左右人们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重要性及对其优先顺序进行排序;b.大众传媒对于事件和问题的强调程度与受众心目中对其的重视程度成正比;c.大众传媒的“议程”,与公众对事件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与人们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受众,其个人议程和大众传媒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5)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环节,从最初的传播者流向一般受众,意见领袖是熟人圈子里的权威,他们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