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基于时尚业展会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系统研究(12)
世|博|成功举办后,上海吸引了更多全球目光。数据表明,90%的国际品牌在上海安了家,更有甚者将亚洲旗舰店|和总部搬到了上海。去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000亿元,商品销售总额完成|35500亿元,上海时装周利用动态时装平台整合国内外的优秀设计|师及品牌,再加|Mode |Shanghai展会的举办将一同提升参展品牌的时尚度、知名度,达到高|效务实的商贸平台功能,进一步推动上海时尚产|业国际化发展,加速上海全球时尚品牌商贸|中心目标的实现。
(二) 上海时装周的作用与影响
上海时装周作为中国原创设计发展推广的最优化的交流平台,历年吸引了众多国|内优秀的自主品|牌,尤其是每届的时装周主秀场的首场秀演,都由本土原创品牌担纲。到2|012年,已经是第1|1届。
上海时装周将以振兴民族|品牌,拉动内需为己任,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地区、服务全国,力争为中国自|主品牌、本土设计师营造良好有序|的发展环境,形成上海时装周平台提升与民族品牌振兴发展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
上海时装周将以发展时尚创意产业,打造中国上海创建| “智慧之城”为己任,以时装发布为核|心,促进珠宝配饰、化妆品、汽车等大时尚范畴内的产品发布跨界合作,充分挖掘设计作品的多元价值,成为推动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上海|时装周将以推动上海纺织时尚产业转型为己任,以时装周为催化剂,联动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促进以纺织服装为主导的创|意设计、营销策划、品牌推广以及终端消费等协同|发展。纺织业是上海的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未免纺|织业逐渐沦为国际大品牌的加工厂。时装周|的发展必然给下游产业,纺织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有了品牌就有了市场,市场带来了订单,极大增加了对纺织业的需求。
(三)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1、 上海创意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时尚业的对比中可以反推出中国时尚产业乃至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存在的不足。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 本土人才的培养缺乏
设|计师是时尚|产业的核心,而时装|周是设计|师的温|床。上海要想打造时尚之都,关键就在于应该|培养优秀本|土设计师。法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设计学院,然而反观中国,只有少之又少的设计学院来为中国市场提供着设计师,而这些学院同样也缺少着有经验和知名度的名师,也没有政策为|年轻的设计师们保驾护航。这使得设计师们|圆|梦无路,也没有办法将设计品推广。
在《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总结的人力资本竞争力城市排名中,上海是继香港之后的第二名。但是与许多世界级的创意城市和文化中心相比较,上海对创意服务业的创作人才与管理人才相对匮乏,在创意服务业发展方面的推进速度还相对较慢,对这一方面的实践也还不多。对能适宜创新型人才培育的环境氛围与机制需要进一步的改善。现在上海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措施基本仍停留在“人才居住证”层面,关于创意人才的长期职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几乎没有,若把配偶入籍,子女入学等公共福利和昂贵的房租与生活成本全部算在内,对比周边的地域城市,上海丝毫不具备吸引创意人才的明显优势。
(2) 上海文化产业与会展联动不足
虽然上海拥有时装周等几个会展品牌帮助发展时尚业,但是其与会展的联动仍旧不足。法国等时尚大国的时|尚业几乎都是高度依托了会展业。在会展的帮助下,可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城市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拉动经济的增长。然而目前,上海乃至中国可以推出海外立足世界的会展品牌少之又少,这不仅不利于时尚业在中国的发展,也不利于世界竞争。
共14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上一篇:
我国动漫衍生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SWOT分析
下一篇:
新能源汽车产业温室气体与传统污染物协同减排研究
基于干中学理论的员工培训形式与方法研究
企业ERP财务管理系统实施问题研究
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业丹阳飓风...
众包物流商业模式分析以京东到家为例
女性高管政府补助企业研...
股权结构激励制度和公司绩效以能源行业为例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