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我们在谈碎片化特点的时候已经稍微提到了它的对立面——“真实性”,碎片化会影响我们对事情真实情况的判断,但是我们这儿谈的是另外一种更极端的、在网络上经常刷到的虚假信息,这个我们应该见怪不怪了,比如说之前网络上传的东北农村“礼崩乐坏”报道,这个完全是记者主观杜撰、无中生有。还有比如说在 徐州的《我的右肾去哪了》新闻事件中,患者“肾消失”是真实的,但原因以及溯源结论确实是错误的,这容易造成更大的医患矛盾,这种虚假性的报道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新闻事实的复杂性,客观上无法一下子抓住事情的全部真相导致的。但更多是因为新闻记者或者编辑的主观偏好,他们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而选择在对部分事实特意加工,从而导致新闻失真。新媒体的虚假性特点不仅对社会,而且对于大学生的的价值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3)虚拟化
什么是虚拟化呢?用一句很形象的英文表达即是——“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 are dog.”我们形象的翻译一下就是“屏幕之后,不辨人畜。”。这句话把虚拟化特点表现得入木三分。而所谓 虚拟化,是指“网络世界中的各种信息仅仅是一串串虚拟的符号,它们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被传输、记录和存储的。在那虚拟的世界中大多的文字、声音讯号都是虚拟的,交流均由抽象的符号代替。”我们从定义中要知道网络上的虚拟交流不等于真实社交,它们只是一堆没感情的编码与数字,我们不能停留在网络上的虚拟交往而忽略现实的交流。还记得之前网上疯传的年夜饭的图吗?过节聚餐,一家人好不容易有个机会聚在一起,可这些孩子却只顾自拍、发微博、刷朋友圈;还有在大学的课堂上满眼即是 “低头族”,大学生们严重依赖各种社交软件,却忽视了面对面的交流,从而造成社会交往能力日益萎缩。这个在问卷中也能够体现,调查中发现学生的每天用网时间在4-6小时和6小时以上的比例相同,占了66.54%,可见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集中,同学把每天四分之一及以上的时间用于网络上,他们甚至有些同学一上网就忘记时间,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