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早在20世纪初,预算被引入到美国的企业现代管理之中,被用来指导企业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等活动。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日渐发展、生产及组织形式的日趋丰富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企业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以及控制,提升自身的市场龙头地位和防范外在风险,不断建立、完善、发展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现已成为了一种现代企业实现有效管理的手段。随后这一体系快速的变为大型现代工商企业的规范管理模式。
1.2 文献综述
(1)全面预算管理定义
袁莉,翟昌福,袁术洪(2014)[1]认为全面预算管理表现着企业结合整体目标及调配资源的能力,通过合理预测,综合计算和全面平衡,对当年或者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或一个特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投资财务等活动做出的安排, 提出相应对策性方案。黄瑞娜,陈新国(2018)[2]认为全面预算是企业在策略性目标的引导下,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情况和对应的财务状况进行规划, 通过编制预算、控制节约成本、激励约束等多种方式实现期初既定的目标,以促进最大化效益的新型管理方法。
(2)全面预算编制体系
杨巧敏(2014)[3]董事会是企业预算决策结构;日常管理机构是预算办公室;各预算责任中心是预算管理执行机构; 财务部和审计部是预算监督机构;预算分析小组是预算分析机构;人力资源部是预算考评机构。
(3)全面预算存在的问题
李兰香(2013)[4]认为企业没有把预算作为重点对待,预算形式化严重,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显失公平,部分预算部门预算松弛,存在浪费金额的现象;预算人员素质低,预算编制不规范,缺乏对经济形式的深入分析;目标制定不够科学,预算管理松弛。
宋万杰(2014)[5]制定的预算目标不科学,企业当前制定的预算目标,还没有严格按照全面预算管理方法进行。
高霞(2016)[6]许多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增进了预算与战略的契合,但并未完全改变传统的预算观念。
(4)解决对策
王建红,王硕,李春晓(2016)[7]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结构,设置合理的决策层、设置有效的管理层、构建高效的执行层;科学设定全面预算目标,细化战略目标;完善全面预算的报表管理制度,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模式;不断完善全预算执行的监管制度,明晰定位;清楚划分业务范围;选择合适的模型软件;甄别预算的流程。提升全面预算观念,加强认知并对预算模型进行更新和细化;完善全面预算系统,协调各部门间互相交流;加强对全面预算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并对工作进行明确分工。
2 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预算,是指企业在项目实行之前,各种销售费用、制造费用、生产费用等总成本的事先计算;全面,是指企业各部门协调和科学配置企业资源,保证经营预算、融资预算、投资预算、财务预算数据完整,对预算的管理进行全程关注。通过全面预算可以有效组织、协调及控制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保障资源在各部门间的优化配置,完成企业的既定目标。全面预算涵盖企业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企业及其部门未来活动的量化。
2.1 全面预算管理的起源
全面预算经历了传统的初始应用及新理论迅速发展阶段。13世纪初英国政府提出预算,全面预算就此开始发展起来,随后逐渐在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财务计划方式中盛行。在我国,1994年之前,企业的管理最先实行的是“定额管理”模式,接着,我国企业开始推行班组核算管理,到了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责任会计制、内部银行制度、经济责任制等18种企业的管理方法。1994年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进程的不断加速,全面预算管理开始逐步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财政部颁布了一系列的有关国有企业资本管理,及有关全面预算的行政规章,不仅为全面预算在企业中施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还使全面预算这一合理的管理方式日益被大众认识和接受,得到我国政府和各界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