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有研究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上主要讨论行业特征、政府的相关政策及补助等;微观上主要讨论企业规模、公司治理、资本结构、企业所有制、研发人员数量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等。
(一)宏观层面
Hamberg(1966)[1]以美国受过政府补贴的厂商为样本,Holemans(1988)[2]以比利时企业为样本,均认为政府补贴有利于提升企业R&D投入力度,政府补贴与企业R&D投入正相关。解维敏等(2009)[3]认为政府补助和企业R&D投入正相关,即R&D投入能随政府补助的增加而增加。刘文慧(2014)[4]认为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能起到杠杆作用,即政府补助能促进企业研发投入,从而增强企业创新力。政府研发补贴有助于增加非国有性质公司研发投入。
姜宁和黄万(2010)[5]通过构建垄断竞争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五个细分行业的数据,研究发现,政府补贴率会影响政府补贴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并且存在滞后性;另外细分行业不同,其相关关系也有较大差异。
孙维章和干胜道(2014)[6]以信息技术行业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政府补助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又分别从控股股东性质、公司规模和高管政治关系三个角度,进一步探讨这些变量是否能够调节政府补助与研发投入间关系。结果表明,政府补贴与当年R&D投入明显存在负相关关系,规模越大,这一特点就越明显,而控股股东性质和高管政治关系效果不明显。杨晔(2015)[7]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认为直接财政
补助的形式会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负作用”。董雅琴(2015)[8]也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认为政府研发补贴与企业研发支出有双向作用。
除了直接补助,政府对企业还有其他相关政策支持。例如,王苍峰(2009)[9]以我国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减税免税有利于内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但对外资公司效果不明显;另外,企业规模越大,这种效果越好。
关于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已有很多学者进行相应研究,但到现在也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杠杆效应,即政府补贴有利于促进企业R&D投入;也有学者认为,政府对企业R&D投入的补贴有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即政府补助会阻碍企业进行R&D投入。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角度也越来越多。由于政府补助包括贴息贷款、直接拨款、税收返还和非货币性资产等形式,所以有学者探讨不同补助形式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例如直接拨款和税收返还;对于企业创新活动,学者们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研发投入,还从研发成果、研发效率等角度来衡量企业创新活动。
(二)微观层面
黄国良和董飞(2010)[10]以我国2002-2006年公布研发费用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林钟高等(2011)[11]以2003-2010年上市企业为样本,均认为资本结构与R&D投入负相关。柴斌锋(2011)[12]实证检验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发现资本结构、企业规模均与企业研
发投入负相关。叶建木(2015)[13]以高新技术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认为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越高,研发投入越少。
陈海声,卢丹(2010)[14]发现企业所有权与研发投入有关,国有控股公司研发强度低于非国有控股公司;企业规模越大、企业负债率越高,研发投入越低;盈利能力与研发投入强度正相关,但具有滞后性。
梁莱歆和曹钦润(2010)[15]发现研发人员比例越多,企业研发投入越多。刘小元和李永壮(2012)[16]以我国创业板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大、研发人员占比越高,企业研发强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