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域旅游与全域旅游的内涵及关系
1关于县域旅游
县域是中国特有的行政地理区域,所以大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县域旅游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主要集中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空间结构和市场等方面,研究的视角主要包括地理学、旅游产业链延伸、系统论、区位论等,研究的内容和视角都比较多。关于县域旅游的概念,樊贞和周冬梅从地域空间的角度进行论述,认为县域经济是指发生在县域这一特定空间的旅游活动及其旅游经济关系的总和[4-5]。张金梅从产业链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县域旅游是县级行政单位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以旅游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经济产业链和经济体系[6]。张河清等则从旅游的六要素阐述县域旅游,指出其是由县政府、旅游部门、企业等多方参与,依托当地资源特色,以市场为导向、旅游产品为核心,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旅游体验服务,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一体的经济系统[7]。
2关于全域旅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出游的欲望和次数的增加,传统景点旅游满足不了旅游者们的需求,发展全域旅游成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全域旅游”的提出引起了旅游届的关注,其中,吕俊芳发表了自己对全域旅游的理解,认为其体现的是一种现代整体发展观念,区域各方面的发展应服务于旅游发展大局,形成全域一体的旅游品牌形象[8]。厉新建对全域旅游概念的鉴定,认为其需要全城居民、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吸引物,开发全时空体验产品,提供全程服务,以全面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9]。
3全域旅游和县域旅游的关系
上述内容是学者对县域旅游和全域旅游的研究,笔者认为全域旅游和县域旅游存在以下几种关系:①从实质上来说,全域旅游为县域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理念。县域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旅游资源、旅游服务、旅游产业等某一环节的单独发展,也不是这几个环节的相加,而是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的“全域”发展。“全域”不单单局限于地域的空间概念,更包含该特定地域空间的旅游各个行业、政府部门以及居民等相关要素所组成的旅游系统。全域旅游正是以这种新视角来审视县域旅游,并新理念给予指导促进县域旅游的提升。②县域旅游是全域旅游的最好实践。发展全域旅游的地域不仅仅只有县域,也可以是市域、省域或者更大的区域范围等。相对而言,县域的地域小,由行政区划分所以发展的阻力比较小,有利于协调区域内的关系并对旅游环境旅游活动进行掌控,这样可以更加好的实践全域旅游的新理念。
(二)县域旅游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县域旅游产业以及现状分析。何红(2009)认为农村的广阔天地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所以就产生了乡村旅游的供求关系 ;许峰(2006)主要在旅游转型的视角下我国自助旅游的发展状况,认为自助旅游会是未来的旅游的发展趋势;吕俊芳(2013)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全域旅游”发展的研究,认为全域旅游将会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曾祥辉,郑耀星(2015)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探讨永定县旅游的发展状况,认为发展全域旅游可以带动行政单元县级区域经济发展。
研究县域旅游的发展对策,蔡飞,樊春梅(2010),以江西星子县域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探讨了我国中部地区的县域旅游发展相关对策[11];席宇斌、黄佳宇等(2010)运用等(2010)运用SWOT定量分析的方法,以恭城瑶族自治区县为例,对该地区的民族县域旅游规划进行了研究[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