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刘熙载《艺概》论苏轼文(3)
苏轼在其《自评文》中说“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6],是指他的文章气势雄伟,思路开阔,有一泻千里之势。而刘熙载在《艺概》中认为:苏轼的文章风格是一泻千里,而苏辙的文章风格却是一波三折。这里刘熙载认为苏轼文章的显著特点正是“一泻千里之势”,气势磅礴。这正与他所提出的“文如其人”原则相互印证。因此,可以说刘熙载对苏轼的点评是准确、深刻、合理的。
二、文理相通
刘熙载在评论苏轼时又说:
东坡文虽打通墙壁说话,然立脚自在稳处,譬如舟行大海之中,把舵未尝不定,视放言而不中权者异矣[1]。
这里就是指文章要深入分析,直揭问题本质,抓住本质问题“理”,明白文章所要论述的道理。刘熙载认为苏轼的文章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作品通过细致描绘现实生活,准确反映人和事物的特征和道理,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从而改造现实。作家除了从生活中提取经验,还要从中挖掘出生活的内在规律,找出它的本质含义,刘熙载称之为“理”。刘熙载认为要得到其中的规律道理,就要深入生活中挖掘,在找到生活本身的“理”之后,还要“有见于中”——即作家对事物的独特的认识。只有两者统一,才能符合创作的要求,作品才能令人耳目一新,仔细体会又深有感触。
苏轼在《策略第一》中说:
臣闻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天下之至言也••••••古之言者,尽意而不求于言,信己而不役于人[6]。
这里苏轼所强调的“意”也就是刘熙载所讲的“理”,即做文章时要有思想、有自己的认识。这里苏轼认为进行文学创作要重视“意”,即要把自己的想法清晰的表达出来,有一定的见解,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刘熙载强调了文章要有“理”,可以说刘氏延续了苏轼的文学思想,即“言之有物,文理相通”,即做文章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讲事实,摆道理,抓住核心观点,深入分析,使文章有深度有意义。
刘熙载评点苏轼:“东坡文虽打通墙壁说话,然立脚自在稳处”[1]。这正是点明了苏轼文章善于抓住重点,直揭问题的本质,用充分的道理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使文章有深度,有自己的见解。
刘熙载重视理论在文章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文学创作首先要注重理论,其次才是文辞。文辞精美,但是理论错误,一定不是好文章;即使理论没有错误,但是思想肤浅平庸,仅靠文辞华美富丽吸引眼球,也不是好的文章。如果两者能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那么文章才能出色,相反则宁舍辞而尚理。刘熙载对这一理论有着自己清晰的认识。
刘熙载还认为“‘文’字要善认,当知孤质非文,浮艳也非文也”[1]。这里说明理的一方与文的一方是相互依存的,密不可分的。正因为刘熙载坚持的是文理并重的评价标准,所以他对作品的评论总能抓到关键。因而,刘氏对“美言不信”、“文理用寡”的说法也不赞同,他认为做文章不能因为反对重文轻质就重质轻文,关键是要做到两者的相互统一。所以,他对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持否定态度的,并在《文概》中提出:苏轼的文章中存在着大量的真知灼见,可是有些人却偏偏用文章语言是否华美来评价苏轼文章,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说明了刘熙载十分注重文章内在的道理,主张将道理与文辞相互结合统一,达到文辞和道理并重,这样才能使文章有特色,文章才能出众,达到“文理相通”。刘熙载从反面印证了苏轼文章注重文理相通,从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
《水浒传》中潘金莲悲剧的女权主义妇女观社会影响意义
下一篇:
金庸小说爱情模式的传统性研究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中的吴方言研究
《山海经》对中国动漫发展的借鉴意义
论《围城》的比喻特色
盛可以《野蛮生长》农民暴力女性意识
《白鹿原》之田小娥形象分析
空空道人评点《儒林外史》文化创意思想论述
以《天香》为例论王安忆...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