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公共意见的表达平台,各网站上的论坛,贴吧以及现在炙手可热的微博等等,都有各式各样的人不同的观点。
举个例子,“2014年4月17日,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宣布:华润集团原董事长宋林严重违法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而之后新浪网采访了举报人李建军,询问了他在揭露华润原董事长宋林违法的前因后果,而受访人李建军也表达了告发之中的艰辛。在评论版块里,被网友点赞最多的几个是这样说的:
“好样的李建军!我个人很挺你!希望中纪委能一查到底!”
“这才是真正的反腐英雄,现实社会需要这样的勇士!”
可以说,这些网友的众多评论就构成了网络舆论主体,它们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于该事件的态度,它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中立性质,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反映网友的主观意见。
而前面两个网友点赞最多的评论则代表着对于这个新闻采访,对于举报者李建军的“舆论情况”,也就是更多网友对李建军的举报持支持态度,即网络舆论中的热门话题或者网友认可度高的内容和看法,这些公众舆论经过剖析而成为舆情。
总体而言,网络舆论是客观存在的,而网络舆情强调网络舆论的趋势与解读。
民众主体对事物的看法,无论是否表达,都是“舆情”,而公开意见之后,才能形成“舆论。”
(2)  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的相同点
上面介绍了舆情和舆论的区别,而这两者间也有共同之处。
之所以两者经常被人们混淆,就是因为两者都来源与公众的心声,代表了公众意见,它们的来源是相同的,两者都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当今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另外,就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而言,研究两者的主要媒介也是相同的,就是网络媒体,通过对网络媒体的评论版块等民意汇集地进行研究。
(3)  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的关系
王来华先生在“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一文中提到了舆情和舆论相互转化的概念。他的观点认为舆论舆情转化应当是一种常态。例如,公众受到网络舆论的感染,改变了自己对事物的社会政治态度(舆情),这就是舆论向舆情的转化。而网络上多种意见的集合向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的转化,以及公众意见成为公开意见,就是舆情向舆论的转化。
而本文将主要描述网络舆情与地方政府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  网络舆情中的地方政府形象呈现
在上文中我已经写到,地方政府形象的好坏与否源自于社会公众的主题评价。对于地方政府自身来说,它与中央人民政府不同,没有国际竞争力的考核。所以最能引起网民注意的事件将直接影响地方政府形象。
想要获取网民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政治态度,对新闻评论栏,或者微博等舆论平台进行舆情分析自然是最直观的办法。
上一篇:浅析日本动漫注入中国文化元素的途径和影响
下一篇:地方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

我国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直...

网络直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传播...

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管控分析

网络广告的发展现状研究以腾讯为例

分析电影《恐怖游轮》中的声音应用

迈克尔哈内克影片中的暴力表现的特点

AES算法GPU协处理下分组加...

从政策角度谈黑龙江對俄...

浅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茬...

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大學生...

上海居民的社会参与研究

基于Joomla平台的计算机学院网站设计与开发

酵母菌发酵生产天然香料...

浅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

STC89C52单片机NRF24L01的无线病房呼叫系统设计

压疮高危人群的标准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