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阳极溶解
在2017年时,P·Zhou,M·J·Hutchison,J·W·Erning,J·R·Scully,K·Ogle等人发表的《ElectrochimicaActa229》141-151中提到了通过原子发射光谱电化学研究了合成自来水中黄铜的阳极溶解动力学。元素铜和锌的溶解速率在恒定电流溶解过程中原位实时测量。作为电流和时间函数的函数,系统的完整电荷平衡会产生ZnO层中的Cu量以及氧化层中的Cu和Zn的量。通过这种方式,首先实现脱锌过程中发生的基本化学过程的完整动力学表征。动力学分析描绘了脱锌的两个阶段的溶解过程:脱锌层快速生长的第一阶段和脱锌层生长的第二阶段。在曝光过程中,Cu2O层会增加。结果表明,合成自来水(STW)中黄铜阳极溶解的主要产物是可溶性Cu(II)和Zn(II)物质,以及固体Cu2OLM。由于锌的选择性溶解(脱锌),形成不良的Zn金属铜膜。Cu在恒电流脉冲的早期阶段形成CuO,可溶性Cu(II)的生成速率随时间缓慢增加。在早期阶段,铜锌层快速生长,但随着铜溶解速率的增加,其长时间放缓至几乎为零。[8]1982年9月邹津耘,甘复兴,柳传忠,等人利用旋转盘-环电流的方法[5]对合金阳极的溶解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反应[6]进行了研究。得出当电流密度较小时由粒子的扩散步骤控制,当电流密度大于等于1mA/cm2时,则是电化学控制步骤占优势。铜和锌在0.5molNaCl溶液中的电流密度和Z值可以通过同样办法得到。通过研究发现,由于锌的优先溶解,使得脱锌系数大于一,但是脱锌系数与电极电位的关系并不是很明显。[10]
2、表面腐蚀
2017年六月,MortezaABEDINI,HamidM·GHASEMI,Trans.NonferrousMet.Soc.等人通过冲蚀腐蚀试验研究了射流速度,砂粒浓度和冲击角度对铝黄铜合金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该测试使用喷射冲击钻进行。腐蚀表面由二维和三维的表面轮廓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结果表明,当注入速度为9m/s,冲击角为90°时,沙子浓度为1g/L时,表面粗糙度最大。在高含沙量侵蚀面上观察到更细微的表面特征。加工硬化,冲击频率和回弹效果被认为是相应的参数,以降低高砂浓度时的表面粗糙度。当射流速度为9m/s,冲击角为40°时,纯腐蚀样品和腐蚀样品的表面粗糙度曲线在浓度大于10g/L时呈现相反的趋势。在腐蚀样品中,R随着砂浓度的减小而减小,而在侵蚀样品中,砂砾的浓度R增加。侵蚀表面上R的增加归因于形成波纹,这由SEM和3D的表面形态证实。[9]在1996年时,SASAKIK,和BURSTEINGT.在腐蚀科学中发表过一篇浆料腐蚀过程中表面粗糙度的产生及其对点蚀电位的影响为题的文章。他们提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腐蚀产生的表面粗糙度降低了点蚀电位,因此可能是腐蚀过程中金属点蚀增强的原因。由于腐蚀的效果,表面粗糙度也会增加材料去除率机制。
2008年时,蒋明俊,郭小川,杨俊等人在后勤工程学院报发表了一篇关于黄铜脱锌腐蚀特征及防范措施的论文.重点表达了黄铜脱锌腐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重点论述了黄铜脱锌腐蚀机理。黄铜的脱锌是为活性组分在合金中的溶解,其实是一种选择性腐蚀。选择性腐蚀发生在两种或多种合金中,其中电极电位优先溶解在负成分或相中,例如黄铜的失真。黄铜的脱腊腐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均匀的锌,主要发生在含锌量高的黄铜中,并始终处于酸性介质中;另一种脱盐发生在黄铜含量较低的时候,并且脱锌。黄铜的精制不仅可以发生在中性海水,河水和工业用水中,还可以发生在酸性介质和碱性介质中。溶液的pH值对黄铜的紫外线影响不大。也可以在各种盐例如氯化铜,硫酸铜,硫酸铵,氯化钠的溶液中发生脱锌的效果。由于形貌的出现,在不同的酸碱浓度下,不同的含锌量会对脱锌程度有不同的影响。随着介质温度的升高,锌的析出速度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