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四层独栋别墅VRV空调系统设计+CAD图纸(25)
9:00 892.1 1831.1 1983.6 84.7 7718.6
10:00 1025.9 1943.6 2565.0 96.0 7888.3
11:00 1144.9 2028.0 2701.8 103.1 7892.5
12:00 1293.6 2098.3 2736.0 108.7 7893.5
13:00 1249.0 2140.5 2736.0 114.4 7901.5
14:00 1100.3 2182.7 2770.2 117.2 7921.5
15:00 981.3 2210.8 2804.4 120.0 7955.8
16:00 802.9 2238.9 2838.6 122.8 8090.4
17:00 565.0 2267.0 2872.8 125.6 7963.5
18:00 297.4 2281.1 2941.2 127.1 7862.5
19:00 193.3 2295.2 2975.4 50.8 7653.2
20:00 178.4 2309.2 1333.8 40.9 7532.6
21:00 178.4 2323.3 1197.0 33.9 7021.6
22:00 163.6 2337.4 1060.2 28.2 6956.3
上表可以看出此区域的最大冷负荷为8090W
3.2 一层东侧餐厅和东南侧厨房的冷负荷计算。
该区域为公共区域,其中东墙和南墙为外墙,其余均为内墙。该区域
面积41 m2。东墙窗户面积为5 m2,均为单层钢玻璃窗。室内有白布帘作为遮阳设施。该区域内最多有人员9名,主要设备为钦水机、咖啡机、冰箱等等。
3.2.1 围护结构瞬变传热形成冷负荷的计算
(1) 外墙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在此建筑中,外墙类型为Ⅱ型,查《民用建筑空调设计》表2-10,K 取1.50
W/(m2 .℃),而屋面由表2-39 查得其传热系数K=0.45 W/(m 2 .℃)。查《空气调节上海地区室外平均风速为v=3.2m/s , 按公式:Aw=4.48v+10.41=24.746 W/(mK)。查《空气调节》附录2-4 表6 得kα=0.94,再查表8 得kρ=0.94。查表5 得td 值。墙壁面积A。按公式3.1 计算。东外墙、南外墙冷负荷计算见表3.13、表3.14。
(2) 外玻璃窗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此区域的玻璃窗为单层, 其内表面换热系数an=8.7 W/(m 2 K) ,aw=4.48v+10.41=24.746 W/(m 2 K),则查《空气调节》附2-4 表6 得Kw =6.43W/(m 2 K),窗户面积Aw。按公式3.3 计算。计算结果见表3.15.
表3.13 东外墙瞬变传热冷负荷
Q c() =AK( tc-tn) tc= (t c() +td) kα*kρ tn=26℃,A=6 m2,K=1.5 W/(m .℃),td=-0.8℃,kα=0.94,kρ=0.94
时间
tcτ tc tc-tn Qcτ(W)
8:00 37.8 33.84188 7.84188 445.1067118
9:00 37.3 33.40008 7.40008 415.5934388
10:00 36.8 32.95828 6.95828 386.0801658
11:00 36.3 32.51648 6.51648 361.5668928
12:00 35.9 32.16304 6.16304 341.9562744
共32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上一篇:
基坑支护结构取水管顶管工作坑计算书
下一篇:
小区给排水和消防设计说明书
四层某校综合楼消防设计
论别墅价值【1841字】
别墅建筑景观设计的表现...
四层某IT研发中心建筑与结构设计
扬州邗江区某高校四层医院建筑及结构设计
某会议培训中心建筑四层框架结构设计+图纸
合肥市华海混凝土厂房四...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