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多余人”形象开题报告(2)
关于“多余人”有不少
研究
成果。其中有李蹊的《浅析“多余人”形象》,通过叶甫盖尼奥涅金这个典型形象,对“多余人”的性格心理特征进行了论述,并谈到了这种典型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多余人”的产生,其实是当时的贵族知识分子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方式,是他们在那种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生存状态。胡云波和刘占惠的《“多余人”形象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对俄国文学中的一系列“多余人”形象进行分析,在表现其发展历程的同时着重探索其现实意义。此外还有刘菲的《新时期小说“零余者”形象探究》。以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为切入点,分析其文学渊源,表现“零余者”的生存苦闷和绝望感,并对现代文学史上的“零余者”形象的流变进行研究,对新时期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进行文学界定,具体分成了知识分子“零余者”和民工“零余者”系列,还从自我认同危机的角度阐释“零余者”形象的本质特征和苦闷、漂泊的根源。关于“多余人”在文学世界的发展、退化、衰亡的思考,袁素华的《关于“多余人”衰亡之再思考》从行动能力这个点切入,对“多余人”发展历程的内在推动力做出探索。等等。
附:参考
文献
目录
[1]郁达夫.中国二十世纪名家散文经典丛书.郁达夫卷[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
[2]胡家琼.“多余人”种种——由“多余人”而引起的思考[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3]胡云波、刘占惠.“多余人”形象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4]李音.郁达夫、忧郁症与现代情感教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5期.
[5]李蹊.浅析“多余人”形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6]沈影红.论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7]袁素华.关于“多余人”衰亡之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20期.
[8]吴骏.论“多余人”与零余者的困境成因及比较[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第1期.
[9]郭伟华.俄国现代化冲撞下的“多余人”形象探因[J].安徽文学,2008年第7期.
[10]何晓红.黑暗的社会空虚的人生——探析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1]张立群、张蔚里.时代的“零余者”灵与肉的冲突——谈郁达夫小说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深层内涵[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2]牟来娣.文化转型中的“零余者”的人格特质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3]程圃芳.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悲剧命运解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毕业论文
(设计)
开题
报告
2.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手段
绪论“多余人”作为一个文学形象系列,在俄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上都有一连串鲜活的人物表现。这个形象有着巨大的容量。它的发展,人物的内在特征和外在表现都生动地体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一部分人内心的那种矛盾和苦闷的心情。本文通过自我理解与文献分析相结合,以郁达夫及其创作为主要分析内容,对“多余人”产生的社会根源,其生存之态以及其内在性格、心理进行具体分析,对“‘多余人’尚在”这一社会
现状
进行思考,以求“聪明的废物”不再存在。正如赫尔岑所说:“全靠那个时代的‘多余人’新一代才没有成为‘多余人’”。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
健身俱乐部的服务营销战略开题报告
下一篇:
一对一营销理论客户关系管理开题报告
本科院校向“职业 教育”转型开题报告
“90后”员工管理开题报告
“英语热”,“汉语热”的反思英文开题报告
“神曲”大众娱乐文化消费研究开题报告
铁路运输业“营改增”税负分析开题报告
杜拉斯《悠悠此情》中的...
浅谈动画短片《天降好运》中的剧本创作
林业机械作业中的安全性问题【2230字】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心得体会
适合宝妈开的实体店,适...
紫陵阁
组态王文献综述
淮安市老漂族心理与休闲体育现状的研究
人事管理系统开题报告
弹道修正弹实测弹道气象数据使用方法研究
大学生就业方向与专业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