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胞间水结构化气调保鲜:结构化水技术是指利用一些非极性分子(如:某些惰性气体)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游离水结合而形成笼形水合物结构的技术。通过结构化水技术可使果蔬组织细胞间水分参与形成结构化水,使整个体系中的溶液粘度升高,从而产生下面两个效应:1)酶促反应速率将会减慢,可望实现对有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2)果蔬水分蒸发过程受抑制。这为植物的短期保鲜贮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原理和方法。
(2)可食用膜保鲜:可食用膜保鲜指通过包裹、浸渍、涂布、喷洒等形式覆盖于食品表面(或内部)的一层由可食性物质组成的薄层,提供选择性的阻气、阻湿、阻内容物散失及隔阻外界环境的有害影响、抑制呼吸,延缓后熟衰老,抑制表面微生物的生长,提高贮藏质量等多种功能,从而达到食品保鲜的目的。可食性保鲜膜具有保鲜效果好、使用方便、实用性好等特点,且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易降解、对环境不产生污染,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势的食品包装材料。目前,广泛应用于果蔬保鲜的涂膜材料有糖类,蛋白质,多糖类蔗糖脂,聚乙烯醇,单甘脂以及多糖、蛋白质和脂类组成的复合膜。
(3)纳米保鲜技术:纳米材料是指结构中至少有一个相在一个维度上呈纳米级(约1~100nm)大小的材料,粒径在101~109nm范围的粒子称为准纳米粒子。纳米银作为无机抗菌剂既具有纳米材料独特的性能又具有银特有的抗菌、催化等特性,比普通银更具有抗菌效果。
1.1.2.3蔬菜保鲜的生物方法生物保鲜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具有广阔前途的贮藏保鲜方法,具有贮藏环境小,贮藏条件易于控制,处理费用低,污染小等优点。总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利用拮抗菌来保鲜,二是利用天然提取物质及仿生保鲜剂进行保鲜处理,三是利用基因工程将果蔬采前与采后相结合的保鲜技术。
(1)生物拮抗菌:拮抗菌是一类能够与病原菌互相抵制、互相排斥、甚至互相残杀的微生物种群。在天然生物防腐剂中,微生物防腐剂主要以农产品为原料,利用发酵等生物技术制备而成,已成为果蔬防腐剂研究、应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理想的生物拮抗菌应该具有广谱、高效、方便、安全性等特点,对果蔬不会造成异味和变色,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稳定性好。采用复合技术可增强防腐剂对食品中污染菌的抑制性,同其它抗菌素配合,利用配料中各个组分的互补、增效作用,可以获得满意的抑菌和杀菌效果。
(2)植物源防腐剂:植物源防腐剂是以植物的根、茎、叶、果和花蕾等为基料提取出来的具有良好抗菌性成分的液态或半固态混合物。植物源防腐剂在人体消化道内可降解,不影响消化道菌群和药用抗菌素的使用,而且安全无毒,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因此,植物源防腐剂在食品保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数十种植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大部分仍然是植物的粗提物或浸提液,针对其有效抗菌成分的研究刚刚起步,还不清楚具体起作用的是何种物质。此外,关于不同种植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的协同增效作用研究还显著滞后于其开发利用的进展,造成现已开发的防腐剂不能充分合理利用,难以发挥最大的功效。
(3)基因工程技术保鲜:基因工程技术保鲜这项技术主要通过减少果蔬生理成熟期内源乙烯的生成以及延缓果蔬在后期成熟过程中的软化来达到保鲜的目的。苹果、桃子、香蕉、番茄等有呼吸高峰期的果蔬在成熟过程中会自动促进乙烯的释放。目前,日本科学家已找到产生乙烯的基因,如果关闭这种基因,就可减慢乙烯释放的速度,从而延缓果实的成熟,达到果蔬在室温下延长货架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