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论唐代诗歌意境的发展与内涵(6)
(二)司空图与诗歌意境的创造
司空图在提出“韵外之致”、“ 外之旨”的同时,还在皎然的“采奇于象外”的基础上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他在《与极浦书》中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岂容易可谈哉?然题纪之作,目击可图,体势自别,不可废也。”[11]“诗家之境”就是指诗歌的意境,这种诗歌的意境就如同那上好的蓝田玉,在日光的照耀下,生出轻烟,你明明能远远的望见却偏又不能放置于眼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前后的两个“象”和“景”是不同的。第一个“象”和“景”是指具体的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是意境作品表层描绘的具体的、有形的诗歌艺术形象,是切实的形象体;第二个“象”和“景”则是指无形的象,虚幻的景,它是借助于前一个象和景比喻、暗示或象征出来的“象”和“景”,它是人根据前一个具体的“象”和“景”想象的,它似有实无,似无实有,若有若无,亦有亦无,可望而不可即。
而对于这些“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将其大致归为二十四类,其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最为文人推崇。
司空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诗歌意境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少卓越的见解,总结前人经验、学说,提升了“意境说”的研究高度,使古代诗歌意境理论趋于系统化,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结语
综上所述,王昌龄首次提出了“境”这一概念,认为“境”是由客观事物或着主体对事物等对象的感知和认知所营造出来的,并依此对“境”三分:物境、情境和意境。但是,他所说的“意境”只是三境之一,与现在文论中所界说的“意境”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他在“象”与“境”的区分上并不彻底。之后诗僧皎然进一步发展了“意境说”,认为“境”是虚实难明的,并提出了“取境”说,强调了“诗情”和“诗境”的有机联系,主张造境要藏于“象外”。晚唐司空图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了“意境说”,认为“境”的内涵即“”,提出了“韵说”,讲究诗歌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使诗歌意境理论臻于成熟。古代诗歌意境理论至唐朝有了极大地发展,并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王世贞的“神韵”说、王夫之的“情境”理论以及集大成者的王国文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都是对前人的总结和发展。总之,意境,作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无穷的形象系统和审美想象空间,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所以意境理论在中国文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
论《天使与昆虫》中的蝴蝶意象
下一篇:
《百年孤独》中叙事技巧的运用
论现代企业秘书职业的女性化现象
论迟子建小说的创作风格转变一声遥远的呼唤
论新秘书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论秘书与强势领导相处的艺术
论方方小说中的悲剧主义
论《围城》的比喻特色
试论弋舟的小说创作特色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