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6设计原则 11

2.6.1地方性原则 11

2.6.2经济高效原则 11

2.6.3尊重自然原则 12

2.6.4以人为本原则 12

2.7设计主题 12

2.8设计思路 13

2.8.1分区规划 13

2.8.2交通规划 14

2.8.3节点规划 15

2.8.4植物景观规划 16

2.8.5竖向设计 18

2.9经济技术指标 19

3.设计图纸 20

3.1总平面图 20

3.2剖立面图 21

3.3植物种植设计 23

3.4小品 26

3.4.1花架长廊设计 26

3.4.2更新亭设计 27

3.4.3树池设计 28

3.4.4小品效果图 29

3.5鸟瞰图 30

3.6儿童游乐区 31

3.6.1儿童设施平剖立图 31

3.6.2儿童游乐区效果图 33

3.7铺装设计 36

3.7.1铺装效果图 37

致谢 38

参考文献 38

江苏省高邮市“然·自居”小区景观设计——低碳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探索

引言

“低碳”作为生态理念的延伸概念,极具社会讨论度和现实意义。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无论是作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还是作为社会前进的可行方向一时间席卷全球。2010年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也纷纷响应全球的意识,提出以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机制为关键,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低碳发展,应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作为碳排放的最大制造者,“低碳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而低碳城市的创建却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倦怠,因为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大量的生产和排放着不属于自然界生态循环的碳。

1综述

1.1低碳景观的概念

目前,我国的低碳概念还只是一种形式,缺少社会大众的参与,主要是各类营销人员进行的策划,尚未形成社会的主流意识。对与低碳理念的理解过于表面化。没有深入的了解,还处于一个新鲜感,所以在实际低碳社区的建设过程中,脱离了低碳对居住需求和居住文化的深入诠释[1]。所谓“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早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即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能源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通过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更好的生活质量的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2]。

1.2低碳景观的重要性

若能在城市小区景观的设计之初就融入低碳理念,在景观工程的建设中应用低碳生态技术,一方面能够大大减少排放、降低污染和能耗,提高能效和增加经济效益;其次完成了居住区景观的建设,改善小区的居住环境,增加城市绿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景观视角下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一文中将低碳景观理解为:在景观规划设计、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与日常管理以及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尽量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尽量增加景观系统的碳汇能力,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高碳汇为基本特征的景观体系。文中也特别强调,低碳城市建设的主体是具有低碳意识的城市居民,而低碳居住区的建立正是服务于这些觉醒的城市居民。景观作品本身已经具有科普和教育的功能,绿地本身对于“碳减排”方面的作用也能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低碳的意义,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关注个人“碳足迹”倡导全新的绿色生活方式[3]。中国才刚刚开始进入低碳环保领域,现在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污染严重、空气不好、土地沙化,等等。我们的低碳环保,现在有漫长的路需要走。现在也有相关的鼓励措施,但都是零星的,不完善,不普遍,执行起来也可能会被歪曲,中国的目标应该是成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低碳发展榜样,在发展中尽量减少污染。低碳看起来是个环保问题,实际上还是发展的问题。可以按照不同技术、不同产业、不同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政策,因为在有些比较落后的地方,降低了碳排放,当地的经济可能就死掉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碳排放可以严格些,把有些高碳产业要消灭掉,有些可以转移到落后的地区。

上一篇:杨维桢书法风格成因探析
下一篇:全球变暖背景下滨水弹性景观设计

高中美术快乐教学的方法

高校交互式悦读空间景观设计软质景观设计

高层建筑美學价值分析【3449字】

青岛城市轨道交通R3线高架...

透過梵高作品浅析浮世绘美學特征【2248字】

梵高美學原理的城市道路铺装设计【1902字】

登高翻译的美學追求【2397字】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