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低碳居住区设计的原则
1.5.1因地制宜的原则
尊重场地现状,了解项目地理地貌,是低碳生态小区设计中能够够好的体现区域特色的基础,要在综合考虑整个小区场地的特征,综合当地人文方面的地域因素,从而设计与营造出良好的地域特色,创造出强烈的地区认同和归属小区景观。每一地方都有其自然和文化的历史过程,两者相适应而形成了地方特色及地方含义。小区景观设计时应注意发挥地方的的特色,认真考虑当地整体环境与地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因地制宜的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和生物特征,充分保护地方性物种,以创造出和谐共融的场地环境。另外,小区景观建设要尽可能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植物材料,以保持人们对于熟悉材料的亲切感,方便就地取材,从而降低交通工具在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降低景观施工成本。同时考虑后期养护问题,在一个地区内常见的材料往往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拥有较高的耐久性,从而降低小区景观的后期养护成本。
1.5.2尊重自然的原则
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景观建设活动都应从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出发,尊重自然,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保护好原有的生态系统,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为破坏后再重建或恢复生态系统并非易事。所以提倡建设近自然园林景观,模拟自然景观,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力,后期几乎不需要常规的养护,极大地节约了资源、人力和财力。另外,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这种自我设计能力在水污染治理、废弃地的恢复以及城市中地方性生物群落的建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大自然的自我愈合能力和自净能力,使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能力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之中;利用湿地水生植物改善小区景观水体水质的做法已被大众认可[10]。居住区是城市中人们日常生活的地方,亲近自然、“推窗见绿”是小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诉求。小区整体规划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绿化,将自然界中明媚的阳光、
清新的空气、绿色的植物等自然元素融合到小区环境中。在宅间花园和公共区域不同空间形态的处理上也尽量满足住户最大限度的亲近自然,打造生态友好型居住区景观环境。在尊重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各种景观进行规划,科学处理建筑、人、绿化植被之间的关系,设计施工不得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绿化苗木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乔、灌、花草复式栽植,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究乔、灌、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景观效果[11]。
1.5.3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的需求出发,规划设计小区景观时充分考虑小区居民的生理、心理感受及行为需求,如便捷的道路,色彩和谐、尺度宜人的园林建筑小品,幽香扑鼻、满目葱绿的植物景观等都是人们所喜爱的。特别是对于忙于上班,奔走于钢筋、混泥土建筑之间的人们,向往自然、返璞归真的渴求较高。因此,营建小区景观时应尽可能显露自然。微微起伏的小土坡、潺潺流动且有丛丛水草点缀其中的小溪、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丛林、爬满了紫藤或凌霄的篱笆等等是久居城市里的人们所向往的。当然也不可忽略小区居民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各种小品、景观不仅要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为居民提供趣味性强的休闲空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