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城市社区邻里互动状况及睦邻关系研究(18)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邻里交往方式也需要升级。现代人工作忙碌,居住环境和以前相比也更加私密和整洁,这就造成了邻里之间少有时间相互串门,也不愿意过多地打扰彼此的生活。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阻碍,人们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只需按动手指就能和邻居交流。网络交往可以是邻里关系的一种补充,但不能完全依赖。所以,如何让居民与邻里交往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种行为范式,不仅需要依靠政府出资建造优质的社区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从个人角度出发,转变观念,接纳他人。
(三)现实建构:邻里关系的再造
1、传统元素,打造邻里文化节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8]
民俗涉及诸多方面,劳动生产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宗教及巫术、婚丧嫁娶等。这些民俗的产生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已经牢牢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获得了人们的高度认同感。上文提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邻里特点,其实就是民间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并且通过日常的生活民俗,婚丧嫁娶等形式表达出来。他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粘合剂。
回到如今,虽然我们住进了高楼大厦,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是不应该被丢弃的。社区为我们创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应该为我所用。
从民俗的角度出发,节日、游艺民俗为依托的活动形式无论从操作性上还是价值观上最能被广大社区居民和组织者接受的。在增进邻里关系的同时,还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独特的社区文化。以苏州工业园区湖东社工委辖区为例:湖东社工委坚持“有节过节、无节造势”的原则,抓住春节、中秋、端午、七夕、元宵等传统节日契机,组织开展紧扣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的文体教育活动,如:“全民建设幸福加油”千人团体操展演、“唱响和谐之声 构建幸福家园”广场文艺晚会,外籍居民乐享中国年、卡通娃娃大拜年,“重阳不重样”打造世博游、骑游金鸡湖、重温儿时游戏,“端午除了粽子还有很多”民俗课堂、中外邻里龙舟赛,“浪漫七夕缘来是你”社企单身派对等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社区教育,滋养邻里道德规范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不仅要形成社会福利服务,社区支援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多类型,多层次的社区服务网络覆盖相结合的社区道德文明网络,使社区成员之间形成互助,邻里亲善,相互帮助的人际关系,建立一个温暖,祥和的社区氛围。[9]
社区教育的对象非常广泛,有青少年、退休老人、下岗待业人员、流动人口作为教育对象,教育的内容也相当的丰富。例如社区多种教育机构,还包括社区举办的知识讲座、技能训练大众化教育,特殊家庭子女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基本满足不同社会阶层人群需求。作者认为建社区的教育模式是社区道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他包括。将学校和社区沟通起来,让学校成为一种资源。现在90后,00后的孩子逐渐成长,他们是国家新一代的继承人,是社会成员的一份子。
共20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上一篇:
互联网大数据征信模式及存在问题研究
下一篇:
SPSS影响传统电器零售业信息化转型的因素分析
南京市浦口区社区网格化大联勤管理研究
上海高龄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
镇江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问题研究
节庆活动与三亚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研究
江苏省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与碳排放量相关关系的分析
苏州市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分析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