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随着时代教育的发展,学习品质越来越被重视。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学习品质,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多种方式对学习品质的概念、重要性、现状及存在现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对策。从搜集的文献来看,研究者们主要采用观察法(量表)、访谈法和个别案例。量表只能反应幼儿学习品质发生的频率,而不能反应幼儿该品质发生的具体状况,研究不够深入。而个别案例的描写缺少一定的理论支持,目的性不强,导致部分没有实际意义。而本人希望能够客观分析的同时深入了解幼儿,增加与幼儿的近距离接触和交流。
从研究方向来看,研究者对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主要为科学活动,集体活动中教师将幼儿集中在一起,统一进行《指南》中五大领域的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就难以看到幼儿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而区域活动中包括手工区、益智区、建构区、娃娃家、图书区等区域,活动材料、内容、形式丰富,幼儿完全发挥自主性,与同伴之间的交流空间大,更能表现出来自身的学习品质。
笔者此次实习在的幼儿园采用了新西兰“学习故事”的理论,教师每个月都会都班里所有的幼儿撰写一篇学习故事,并将故事与家长进行分享。这是笔者初次接触学习故事。在深入了解到“学习故事”的背景、理论以及撰写方式后发现用“学习故事”来研究幼儿学习品质是非常适合的。因此本人在本文中尝试用新西兰新提出的评价体系“学习故事”这个理论,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进行研究。把观察到的、了解到的通过故事和多方面的评价能从幼儿自主活动中更具体、深入发现幼儿的学习品质,挖掘幼儿的意图、行为过程等,通过后续与幼儿的交流如教师力量等来加强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1.关于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
(1)学习品质的概念
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在关于儿童的入学报告中提出五大领域(身体与动作发展、社会与情绪发展、学习品质、语言发展、认知与基础知识),将学习品质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提出。笔者在网上没有找到对“学习品质”官方的定义。1988年我国天津兴国学校校长郑秉洳在《学校教育》一书中提出——学习品质,即以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从事学习,是决定学习行为倾向性和独特性的心理素质,是思想品质、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2李季湄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一文中指出学习品质的定义:指儿童学习的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是在早期开始形成与发展,并对幼儿现在与将来的学习都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3
(2)学习品质的内容
国内国外都对提出过学习品质的内容。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ationalEducationGoalsPanel)首先提出学习品质包括:好奇心与兴趣、主动性、坚持与注意、创造与发明、反思与解释。4美国之后在在颁布的《早期学习指南》、《早期学习标准》中指出学习品质包括好奇、渴望、兴趣、主动、坚持、集中、问题解决、推理、反思、计划、释义、创造力、想象力、发明才能等。5我国徐启丽在《重视幼儿学习品质、提升学前教育质量——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学习品质包含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坚持性、独立性、自主探究能力、协调合作能力五个方面。本文将结合新西兰的评价体系“学习故事”,有助于心智倾向的五大方面(感兴趣、在参与、遇到困难或不确定情景能坚持、与他人沟通、承担责任)来研究幼儿的学习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