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欢(2016)则在《上海会展场馆经营模式研究》中运用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分析法 对上海会展场馆的经营模式绩效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政府、会展协会、企业三方参与,提高 场馆经济效益,提升场馆形象,建立竞合关系,实现互利共赢等建议。
从会展业的发展到会展场馆的经营,学者们的研究逐步深入细致,但是涉及到会展场馆 的品牌构建和传播效果方面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王巍溪,韩月月,王健(2013)三人在《会展场馆的品牌营销策略》中指出“随着会展 业的不断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会展中心类的城市综合体将越来越朝着国际化和商业 化的运营管理模式发展,其产业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将得到更加有力的激发,而其中最为重要 即品牌的作用”[4],并从品牌定位、品牌 CI 识别系统、品牌自办展等六个方面系统地阐述 了如何打造会展场馆品牌,对会展场馆的发展极具意义。
王冬梅(2011)则认为会展场馆品牌化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城市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 指出在保证场馆设施和服务的专业化、高效率的同时,还要注重服务创新和人才培养[5]。这 有助于加深认识会展场馆品牌化的意义。
在如此多的经典研究中,真正与笔者的研究方向相对契合的是丁洁雄(2017)的《主题 展览馆的传播研究》。丁洁雄利用了传播学中的 5W 模式,以银川绿博园主题馆为例,对主 题馆的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效果进行了解构和分析,给出了未来 主题馆的传播趋势预估及建议,认为 VR 技术会在未来成为多媒体展项的核心技术,并建议 展馆减少“头大身子小”的现象,提高使用率,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稳定曝光率。虽然 丁洁雄未考虑一个场馆品牌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但其研究的内容对笔者进行品牌构建的传播 效果的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学者刘强(2011)从品牌的角度指出品牌构建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品牌的传播效果, 在论述影响品牌传播效果的因素的基础上,指出了品牌传播效果问题的核心是受众或消费者 与品牌信息的互动这一关键,认为品牌传播更多属于感知和体验范畴[6]。但是学者刘强的文 章仅围绕品牌传播效果理论展开,并未说明如何具体评判效果好坏,更未结合会展场馆进行 品牌传播效果探究。
综上所述,国内的研究角度侧重于经济方面,很少从传播学视角出发探讨相关会展业 的发展规律,涉及将品牌与传播结合探讨会展场馆的发展规律的文献则更是少之又少。
[1]过聚荣. 会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3.
[2]戴元光. 传播学通论[M].金冠军.第 2 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327. [3]彭兰. 网络传播概论[M].第 4 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349. [4]永树理,赵光洲.我国大型会展场馆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3):67-72.
[5]裴向军. 会展场馆现代化构成要素研究[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8(04):42-47.
[6]施昌奎.发达国家展览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及其启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05):62-65.
[7]汪欢. 上海会展场馆经营模式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 [8]刘海莹. 会展品牌建设须内化于心[N]. 中国贸易报,2016-12-20(005). [9]王春雷.上海会展业品牌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8(11):26-28. [10]刘海洋. 基于地域文化的会展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2. [11]张燕. 浙江省会展企业建设会展品牌的策略探索[D].浙江工业大学,2009. [12]王惠姣. 中小城市会展品牌化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