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点击化学方法对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研究(7)
本实验所使用的配方见表2.3。
表2.3 制备乙烯基基硅树脂配方
配方号 乙烯基硅树脂:水
A1 1:100
A2 3:100
A3 5:100
A4 10:100
A5 15:100
A6 20:100
2.3.1性能测试
(1)红外光谱分析(FT-IR)
采用溴化钾压片法进行红外测试,仪器是日本Shimadzu公司FTIR-8400S型红外光谱仪,先将纳米乙烯基硅树脂和KBr分别研磨后,再混合研磨,压片(均匀无裂痕),在红外灯下烘烤5min,进行化学结构分析测试。
(2)X-电子衍射光谱表征(XRD)
采用德国Bruker公司D8ADVANCE型X射线衍射仪,扫描范围2θ为5°~70°,分析纳米乙烯基硅树脂的粒度大小和结晶情况。
(3)电镜分析
采用日本日立公司JEOLJEM-120OEX型透射显微镜,对乙烯基硅树脂的形貌进行直观分析以及粒子分布情况。
(4)热失重分析(TGA)
采用日本Shimadzu公司DTG-60型热重分析仪,氮气和空气气氛中测试,流量20mL/min,升温速率为20℃/min,温度范围30℃~800℃。
2.4 结果与讨论
2.4.1单体与水之比对产率的影响
如图2.1所示,单体与水的比值对乙烯基硅树脂的产量有着一定的影响,其比值在一定范围的增大,产率也相应的增大,产率达最大值后,随配比增大反而减小。这是由于随着比值增大,水的含量相对减少,当单体与水比值较小时,水含量较多,乙烯基三甲氧基硅氧烷水解充分,但整个体系中乙烯基三甲氧基硅醇的浓度较小,缩合机率也较小,生产聚乙烯基硅树脂的分子量也较小,存在部分的低聚物,所以随着单体与水比例不断的增加,乙烯基硅树脂的产率也增加;但比例超过0.05后,水量随之减小,水解产物乙烯基三甲氧基硅醇的浓度增大,随机结合的机率增加,生产低分子量的硅树脂也增加,使得适宜分子量的乙烯基硅树脂产率减小。
图2.1 不同配比条件下对产率的影响曲线
2.4.2 XRD分析
采用德国Bruker公司D8ADVANCE型X射线衍射仪,扫描范围2θ为5°~70°。图2.2是纳米乙烯基硅树脂的X射线衍射光图谱。整个图谱中有两个峰,其一是在9.8o出现相对较尖锐的峰,说明所制得的纳米乙烯基硅树脂结构规则,存在一定的结晶度。这主要是乙烯基硅树脂-Si-O主链刚性较强,支链很少。在22.5o左右出现了一个相对较宽的峰,这峰值反映了纳米乙烯基硅树脂分子链的平均厚度。纳米乙烯基硅树脂是属于部分结晶的纳米聚合物。
图2.2 纳米乙烯基硅树脂的X射线衍射光图谱
2.4.3红外光谱分析
图2.3为乙烯基硅树脂的红外光谱图,(a)是单体与水比为5:100的乙烯基硅树脂,(b)是单体与水比为10:100的乙烯基硅树脂,(c)是单体与水比为15:100的乙烯基硅树脂。
以(a)为例,在3586cm-1~3452cm-1处的宽峰归属于H-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3058cm-1吸收峰可以归结为末端=C-H2伸缩振动吸收峰;1635cm-1处是C=C伸展振动吸收峰,这些峰的出现都表明了乙烯基基硅树脂中所存在的双键;1159cm-1~1045cm-1之间有两个既宽且强的吸收峰,是Si-O-Si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当分子链较短时则为一个宽吸收峰,而当分子链长时则分裂成两个强度接近相等的吸收峰。963cm-1处的吸收峰是Si-O-Si的伸缩振动吸收峰,911cm-1处的吸收峰是=CH2的面外摇摆吸收峰。
对于不同配比的乙烯基硅树脂,其红外谱图基本相近,(a)中出现的羟基峰特别大,由于产生的一定的低聚物,使得羟基含量比较大。
(a)水/单体为100:5
共9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上一篇:
壁纸水性油墨的研制+文献综述
下一篇:
GCr15轴承钢热处理后相结构和尺寸变化研究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二维...
碳掺杂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改性研究
三维钴酸锂纳米阵列的可...
含钴金属氧化物/碳材料复...
掺锶对化学沉积磷酸钙涂层的影响
络合剂对Q235钢化学镀Ni-P合金的影响研究
TiN对双极板用316L不锈钢表...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