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苏童小说文献综述
苏童,原名童中贵,1963年生于苏州。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担任《钟山》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其中中短篇小说集七部,长篇小说二部。随着其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名声蜚声海内外。苏童是一位颇有才气也很有成果的当代作家。他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年发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等中短篇小说,以变幻莫测的先锋叙事技巧和颓靡浓郁的抒情风格引起文坛关注,与余华、格非等人一起被视为继马原、洪峰之后的先锋派主将。但不久之后苏童的创作风格就有所转变,先锋的实践激情越来越少,传统的美学韵越来越浓。1989年底发表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认为是当代
文学
的经典之作,特别是经张艺谋改编拍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后,苏童成了红极一时的青年作家。之后苏童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蛇为什么会飞》、中篇小说《红粉》、《另一种妇女生活》、短篇小说《木壳收音机》、《人民的鱼》等三百余万字的作品,除长篇小说《米》在文坛引发了一阵短暂的骚动外,其他作品均未引起太大反响。苏童再次引起文坛广泛关注的,是他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碧奴》,对这部参与国际性“重述神话”活动的命题之作,批评界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对苏童的
研究
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7月韩东在《文艺报》上发表的《苏童和他的小说》。1988年王干、费振钟撰写的《苏童:在意象的河流里沉浮》是最早研究苏童的学术论文,虽是最早,但观点成熟、见解精辟,影响了后来的很多研究。从1988年到2008年,苏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种期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单篇研究论文有近500篇,虽然多为观点陈旧、滥竽充数的庸作,但也有一些目光灼灼、言之有理的力作。以苏童为专题的博士学位论文有2篇,硕士学位论文有36篇。44825
文学界对苏童的评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类是给与女性有关;如:《历史.成长.女性——解读苏童的〈河岸〉》、《试论苏童笔下的女性悲剧及成因》、《无法遁逃的女性生存困境——析苏童“妇女生活”系列小说》、《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苏童小说女性形象的偏移》等。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经典定义在苏童的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美好、爱情的甜蜜等,苏童都一一将它们撕破,把人生中有意义的事情全部粉碎,以其最丑恶的面貌展示出来,达到悲剧那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苏童笔下的女性个体的生命历程往往呈现出一种宿命的“常态:“在一种被压抑、被控制、被奴役、被改造的状态下”展现生命的颓废和衰败,“时间的进展过程所带来的却是向不由已的衰废,不论是身体、家族、朝代都是因盛而衰”。她们虽然相貌美丽但却总是呈现病态。苏童以细腻的笔触对女性自身微妙隐秘的心理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女性自身的人性弱点这个主题。第二类是关于命运与灵魂的;苏童小说最令人感动的恐怕是藏匿于故事里层的那个自怜、自爱、自恼甚至自扰的孤独灵魂
论文网
,这个或实或虚的审美意象透美而又无助,时而高歌,时而低吟,往往会让读者为之或伤感,或惊异,或欣然,或悲悯。综观苏童的小说,可以说这个似有似无、时而时现的孤独灵魂,始终潜伏于其文本之中,徘徊于现实与幻觉之间,悲伤地低吟着一曲悠长绵延的孤独之歌。苏童笔下的那些人物就像一个个精魂,再度徘徊、跳转于历史的幽暗处,个体生命的诡谲、疼痛和惘然,藏匿于岁月深入处人性的裂变,连同苏童充满魅力的叙述。第三类是病态人物的描写;苏童善于以独特的语言、结构、故事和人物,奇特诡异的叙事,营造一个个令人心醉神迷的形象世界,直面人性的复杂与丑恶,揭示人深层心理对人性的影响,并由此赋予小说以真实的品性。以往学界普遍以此为切入点,着眼于小说中人性恶的揭露。从“香椿树街”系列开始,苏童常常以迥然不同的形象冲击着读者。然而,这些不同形象背后呈现的人性世界却惊人一致:愚昧、奢望、庸俗、卑鄙、仇恨、嫉妒、暴力等等。人性中善的一面几乎不存在,更多的是少年通过极度暴力实现欲望的满足,女性在勾心斗角中费尽心机,让人不寒而栗。第四类是与先锋文学有关;“先锋文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民展中曾是炫目的存在,它的历史意义、文学价值至今还被研究者谈论。“先锋文学”对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革命性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它的功过是非,已经是文学史无法回避且必然写进的话题。事实上,“先锋文学”不啻是一场文学革命,它的出现、兴盛以及最后的终结和分化,与中国社会的大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在相当的层面上反映了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意识形态对文学的支配和影响。苏童、余华、马原等先锋作家以其狂狷的
艺术
姿态,个性化的写作试验,为改革后的中国文坛“革新”带来了一片新奇的景象。“先锋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是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由于它的存在才使中国文学显出更为斑斓的色彩;它的兴起与终结离不开文化意识形态的支配和影响,反过来也可以从对“先锋文学”的考古式研究中,观照出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轨迹。最后一类与苏童前期小说有关;苏童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他的前期小说有明显得先锋实验色彩,甚至在一系列颇具有古典色彩的小说中也有对现代叙事策略娴熟的运用和融合。以少年的视角回溯往事也是苏童小说的一个重要策略,在一系列的少年叙事中,苏童也不讳言美国作家塞林格对他的影响。在《永远的寻找——苏童访谈录》中苏童直言不讳:“对我在语言上自觉帮助很大的是塞林格,我在语言上很着迷的一个作家就是他,他的《麦田的守望者》和《九故事》中的那种语言方式对我有一种触动,真正的触动,我接触以后,在小说的语言上就非常自然地向他靠拢,当然尽量避免模仿的痕迹。”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上一篇:
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下一篇:
《骈文通义》骈文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VAR模型研究货币政策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大学生人文知识素养文献综述
滚动轴承和模糊聚类算法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会展活动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客户关系管理文献综述
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忠诚文献综述
钢铁供应链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