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室温固相法合成稀土三元配合物(5)
微乳液法: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均匀的微乳液,从微乳液中析出固相,这样可使成核、生长、聚结、团聚等过程局限在一个微小的球形液滴内,从而形成球形颗粒,又避免了颗粒之间的进一步团聚。这种非均相的液相合成法具有粒度分布较窄并且容易控制等特点[1]。
1.2 低热固相合成
低热固相反应起步较晚,相比于通常意义的固相反应,低热固相反应最大的特点在于反应温度降至室温或接近室温。因而,低热固相反应又叫室温固相反应,指的是在室温或近室温(≤100℃)的条件下,固相化合物之间所进行的化学反应具有便于操作和控制的优点。此外低热固相反应还有不使用溶剂,高选择性、高产率、污染少、节省能源,合成工艺简单等特点。这些特点符合当今社会绿色化学发展的要求。
低热固相反应可以获得高温固相反应及液相反应无法合成的固配化合物,但这类新颖的配合物的纯化、表征及其性质、应用研究均需要更多化学家的重视和投入。
1.3 室温固相合成法在合成稀土配合物的进展
1.3.1稀土二元配合物的发展史
1981年,Evans等合成(C5Me5)2Sm(THF)2[11],并测得了其结构,这是第一个报道的有确定结构的二价稀土配合物。
l983年,Evans等利用(C5Me5)2Sm(THF)2与二苯乙炔加成,然后通过加氢还原,合成得到了三价茂基稀土氢化物[12]。
2004年,沈琪等首次研究了(MeC5H4)2Sm(THF)与二亚胺的反应[13]研究表明,该反应是一个还原偶连反应,产物为双金属连脒结构。
2001年,候召民等利用桥连的(C5Me4H)SiMe2NHPh作为配体,合成了一系列的二价稀土化合物[14]。
2004年,钱长涛等利用氧桥连双茚基作为配体,合成了一系列的二价稀土化合物[15].
1.3.2 稀土三元配合物的相关研究
杨小飞等[16]首次在室温条件下通过固相反应制得了镧稀土水杨酸8一羟基喹啉三元配合物La(Hsal)2(hq)(hq=C9H6NO-;Hsal一C7H5COO-)。他们采用低温固相法成功地制备了镧水杨酸8一羟基瞻啉三元配合物,并对该配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证明了反应完全以及配合物的生成,并初步得出了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在固相反应生成配合物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该固相配位反应的的反应机理,发现8一羟基喹啉在反应中起主要作用,能够迅速扩散使反应发生并完全。所得到的配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抗菌实验表明该配合物对常见的细菌和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对真菌较弱,该类配合物的合成和研究为改善现有的有机抗菌剂热稳定性差、毒性大以及无机抗菌剂容易变色等缺点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方案,在抗菌剂和抗菌材料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姜坤,郭亚军 等[17]合成了Eu(Ⅲ)、Tb(Ⅲ)与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的二元、三元配合物,比较它们的荧光性能,选择合适的配体以合成荧光强度较高,光稳定性较好的稀土有机配合物荧光材料 合成了一系列Eu(Ⅲ)的掺杂型配合物,掺杂金属离子Fe、Sn、co、zr、cu、Ag、Mn,对它们的荧光性能进行研究,同时分别研究掺杂金属离予和第二配体对配合物的荧光增强效应,对其能量传递机理进行了探讨。合成了Eu(Ⅲ)、Tb(Ⅲ)与苯甲酸及其衍
生物
的二元、三元配合物,比较它们的荧光性能,选择合适的配体以合成荧光强度较高,光稳定性较好的稀土有机配合物荧光材料。并考察了配体对其荧光强度的影响。
通过实验他们提出了掺杂离子荧光增强效应的机理。掺杂离子进入稀土配合物中,掺杂离子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掺杂离子至少通过一个配体与中心离子相连,这就形成异双核或异多核结构。二是,掺杂离子与中心离子分别与配体形成各自的配合物。在第一种情形下,与中心离子相连的配体吸收紫外光后跃迁到激发单重态,并以无辐射驰豫到其三重态上,由于配体的三重态能级高于中心离子的共振能级,配体可以将吸收的能量传递给中心离子,使其发出特征荧光。而与掺杂离子相连的配体吸收的能量,由于掺杂离子的能级高于配体的三重态的能级,就不能传递给掺杂离子,而可以通过配体的桥联结构传递给与同一配体相连的中心离子。这样发光的中心离子可以获得更多的能量,因而其发光强度增加。在第二种情形下,掺杂离子配合物和中心离子配合物分子间距离很近,掺杂离子配合物和中心离子配合物之问存在分子间的能量传递。
共1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上一篇:
海盐精制工艺过程研究
下一篇:
混合表面活性剂胶束特性与流变性之间的规律性研究
纳米二氧化钛的机械粉碎...
苯磺贝他斯汀的分析方法研究
EIP法制备W/O/W型多重结构乳...
液相剥离法制备锑烯量子点
油酸辅助水热法制备CaRE2(MoO4)4:RE3+荧光粉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
液相还原法制备银纳米片和银纳米颗粒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